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

日出康城事件

 日出康城呢單拆主力牆我又講幾句。話說日出康城某個單位將部分主力牆拆除加個門上去。這個動作當然極危險啦。當中又涉及好多parties 有業主,有管理公司,有設計公司,有承建商,有其他日出康城的業主。

究竟邊個有責任呢?要答呢個問題之前,首先要講解下,如涉及拆主力牆等這些工程,根據建築物條例第14(1)條, 該工程必須要得到屋宇署批准及同意才可以進行。如果沒有根據14(1)條就展開工程就是違法。咁違左乜野法呢?原來根據建築物條例第40(1AA)條,任何人明知而違反第14(1)條,即屬犯罪。就係違反左呢一條。

呢條條例重點係"任何人"及"明知"這兩個詞語。"任何人"可以或者可能係業主,管理公司,設計公司,承建商等等有涉及的parties, 而"明知"就很難用表面去判斷。

講到"明知",是否以上parties 都可以分辨到涉事的牆是主力牆?首先拆除不是主力牆的牆(如果不是太高,也沒有影響了其他建築物條例),基本上是豁免工程,即是不須要根據14(1)條向屋宇署申請批准及同意。咁以上parties, 

按常理來說,設計公司,承建商最有可能知道是主力牆,而且也知道要向屋宇署申請。管理公司也可能知道。但這些都是推測。

咁業主又是否沒有責任呢?照計一般業主應該沒有分辦主力牆及是否須要向屋宇署申請的能力,但設計公司会否已經向業主講解了這樣的工程须要聘請專業人士,問他們是否需要向屋宇署申請?或是業主為慳錢不再聘請專業人士去攪清楚這事?如果是這樣,業主也難以逃避責任。

咁管理公司呢?是否有人員在工程期間入內巡視?這巡視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有這樣的知識去判斷主力牆與否?須则,管理公司在這工程中沒有利益的一方,按理也不該有責任,但是他們是有能力停止相关工程,以及他們是大厦公契,及建築物管理條例下的building manager, 他們也可以運用他們的力量阻止這不合法的工程(大前堤是他們有足夠能力去判斷主力牆及是否须向屋宇署申請)。

似乎关鍵位在於"明知"這字眼,只要清楚判斷到各parties是否"明知",責任就能清楚確立。

最後,最無辜的是同一幢大廈的其他業主,如果他們有在買賣樓宇過程中,準買家知道這新聞後不想交易,不論準買家是否须要撻訂,這些業主如果已準備移民,現在成個計畫而且受到影響,他們又会否可以向涉事單位業主,設計公司,承建商,管理公司提出民事訴訟?


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

FOMO

 Fear of missing out, 一詞在投資上大家都知道是什麼。這現象說穿了就是害怕別人得的比自己多,比自己好。這樣,股價很多時因某些利好消息,短時間升很多,之後落回一個比較合理水平。

FOMO不止在投資出現,日常生活也一樣。話說早幾年don don donki 在香港開店,大排長龍,現在基本上不须排隊也可以隨時入去。不是因為店內商品質素差了,款式少了,而是FOMO心態沒有了。

昨晚同舊同學食飯,好耐冇見,大家都有小朋友。講起教育,他們的小朋友都讀国際學校,而我自己的小朋友讀普通学校,自己有點覺得比下去。有FOMO的感覺,當時係想我小朋友都有机会讀国際学校啦,但我們一家的經濟又未必可以afford 兩個小朋友讀到高中,之後到外國升学。不過再諗多D,其實一個人的將來会点發展,都重有好多變數,作為父母盡力提供比較好的環境給小朋友就已經足夠。真的不應被FOMO騎劫。

咁FOMO是否不好要將它清除?我覺得不是。從好處來看,FOMO会讓人保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動力。他們會關注各類型的活動和資訊,透過學習、交流和分享的過程,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。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。

總結來說,要發揮FOMO的好處,必須掌握度的平衡,關注重點和方向。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2023年4月13日星期四

考驗

 考驗呢家野做學生時一定會遇到,測驗,考驗就是一種對於學生吸收知識的評估方法。考驗是否必要?對於學生,可能係必要,因為学生經過考驗後,老師能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明白老師所教的学術。

長大後,結婚了,兩夫妻又是否需要考驗呢?如果夫妻不能順利經過考驗,之後真係返唔到轉頭。

認識一對夫婦,他們一家連同兩位小朋友年幾前,移民去英國,幾個月前得知,這對夫婦離婚了。雖然不知道是否與移民有關,但我谂他們一家去了新環境,唔多唔少都會多了考驗。是他們原本已經关係不好?或是他們不幸遇到在香港不曾遇到的考驗,例如在英國生活初期兩夫婦不用返工但又有經濟压力?真的不知道。如果他們沒有移民到英國,現在他們還是夫婦?或是將來有一天,他們還是会離婚?

為何我會想起這對夫妻這件事?事关上個星期,我自己一家去旅行,在旅行中我們兩夫婦為了一些事爭吵。其實有了小朋友後我們兩夫婦都好少爭吵。這爭吵當然讓大家更了解大家,同時間亦增加了矛盾感,因為說到底都是大家性格不同所致。因為有一大段時間没有爭吵,這爭吵顯得更加強烈,

考驗是否真的有益處?我不知道。

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

Additional Tier 1 資產

最近AT1 這話題非常heat, 於是我由跟風寫下。

AT1資產是一種由金融機構發行的投資工具,目的是籌集資金以保護金融機構自身免受損失。你冇聽錯,是投資者保護金融機構。有些AT1資產的條款和條件中,規定了如果金融機構資本水平低於一定水平,金融機構可以選擇不支付利息或不履行償付義務。此外,如果金融機構遇到財務困難或債務違約等情況,它們也可以選擇暫停或永久停止派息和還本。有的,可以自動轉換為股票。所以投資者有機會及有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投資。因此,AT1資產通常會支付較高的利息率,以反映其風險水平。

咁AT1 資產對於金融機構有什麼用呢?其用途在於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金水平。AT1資產是在2013年巴塞爾III資本協議中正式引入的。該協議是國際銀行業監管機構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(BCBS)為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而制定的一套監管標準,旨在提高銀行業的資本要求,以減少金融風險和資本不足風險。AT1資產被視為符合巴塞爾III資本協議標準的一種資本工具,旨在增加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資本水平,以應對金融市場中的風險和壓力。在銀行或金融機構面臨壓力或風險時,AT1資產可以增加其資本總額,幫助其符合監管機構的資本要求。

簡單來說,是投資者用他們的金錢來保護金融機構的安全。金融機構就給予比其他差不多投資評级的投資物更高的回報。在我來看,有點像風險轉移。其實有絕大部分投資物也是這樣運作,股票,債卷,期權,保險等等。不過AT1資產相對於股票,債卷,期權,保險等投資物應該不是太多人了解及明白,尤其是呢個月之前應該更少。

其實投資都係盡量去了不解要投資的投資物的風險,更重要係要知道自己一定有自己都谂唔到的風險。這樣才會懂分散投資,降低注碼。

我自己有不斷學投資知識,有時会覺得自己識多了,不自覺会覺得自己睇到更多机会,但是要常常提自己,看不到的風險才是最致命。


2023年3月22日星期三

再談指數化投資

指數化投資是一種投資方法,它的核心是追求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。這種投資方法的基礎是購買一種代表特定市場或行業的指數基金,這種基金的表現會隨著指數的表現而變化。指數基金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投資工具,因為它們通常具有低費用、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和長期的良好表現。

指數化投資的主要優點是降低了投資的成本和風險,同時也提高了投資的可預見性。由於指數基金通常以低成本的方式進行管理,因此投資者不必為高昂的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而擔心。此外,由於指數基金通常投資於廣泛分散的資產組合,因此風險分散也得到了提高。最後,由於指數化投資通常是長期投資,因此其表現更具有可預見性和穩定性。

儘管指數化投資具有許多優點,但它並非沒有缺點。例如,指數基金通常不會有超額回報率,因為它們追求的是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,而不是超越市場。此外,指數基金通常是通過跟踪指數來實現投資的,因此它們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表現不佳。例如,在某些時候,市場可能會出現不平衡或不利的趨勢,這可能會對指數基金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。

總之,指數化投資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投資方法,可以降低投資的成本和風險,提高透明度和可預見性。投資者應該了解指數化投資的優點和缺點,並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
2023年3月14日星期二

消失的職業

 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,也影響著職場的變化。在未來的20年,一些傳統工作的需求將會下降或消失,例如銀行行員、收銀員和出租車司機,這些職業的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系統或線上平台取代。

但同時,隨著新興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出現,也將帶來新的工作機會,例如虛擬現實設計師、人工智慧倫理師和資料隱私專家。這些職業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是過去所沒有的,並且是未來所必須的。

因此,在未來的職場中,個人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,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,以適應職場的變化。同時,學術界、產業界和政府也需要共同努力,為未來的職場做好準備,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挑戰。

總之,科技的發展將會帶來職場的變化,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,以適應未來的職場。

ChatGPT 可能取代Google

 ChatGPT是由OpenAI公司開發的一款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,它可以透過文字輸入或語音輸入與使用者進行互動。相對於Google等搜尋引擎,ChatGPT基於自然語言處理,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使用者的提問,並且能夠提供更加詳細和全面的答案。這讓ChatGPT逐漸取代了Google在人們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時的地位。

ChatGPT未來的商業模式可能會基於不同的策略。首先,ChatGPT可以利用其廣泛的知識庫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提供線上客服服務。企業可以使用ChatGPT來為其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客服解決方案,提高溝通效率和解決問題的速度。ChatGPT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客服效率和準確性,從而為企業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。

另外,ChatGPT還可以利用其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提供智能語音助手服務。隨著智能家居和物聯網設備的普及,ChatGPT可以成為使用者控制這些設備的主要工具。使用者可以使用語音命令告訴ChatGPT打開燈或調節溫度,從而使智能家居更加智慧化和便利化。

除此之外,ChatGPT還可以在其他領域發揮作用,如自然語言翻譯、語音辨識等等。ChatGPT的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,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需求進行定制開發,提高工作效率和溝通效果。

總的來說,ChatGPT作為一款新型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已經開始在各種應用中取代Google,並且在未來可能會繼續擴大其商業模式。無論是線上客服服務還是智能語音助手服務,ChatGPT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,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效率。

2023年2月17日星期五

恐懼與貪婪

 恐懼與貪婪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。由我們作為BB到我們大個變成成年人,我們都要面對。如果是有投資,这人更加要去面對。

恐懼可以話學習中必要的原素,而且係另人最快學懂一件事的方法。有小孩的人就知道,如果有個小孩玩电制,最快令他不做这危險事情方法就係立即罰他,使小孩產生恐懼,那麼下次小孩就不再玩電制。如果沒有人罰这小孩,小孩玩电制觸电,如果未死的话,他也會因恐懼而學懂。

因恐懼而學習效率比較高。其實我們香港教育就是這樣(其他国家我唔知道),學生做工課,重点放在有冇寫錯字,計錯數,答錯題。只要有扣分制度,就会產生恐懼。恐懼(不想被扣分,不想被老師,父母罰)令學生努力学習。出來社會做事情況也是一樣,恐懼(不想被炒, 不想被上級訓話,不想被別人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)令員工努力工作。這恐懼机制雖然效率高,但须要不斷輸入恐懼,或者要輸入一個足夠大既恐懼,這個人才可以繼續做好做對事情。試想下,如果学生学習好像在幼稚園這模式,不用計分,快樂學習,我估有大部分学生就不會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学科,有些学生什至乎乜都唔識,整體学生的成積可能比較參差。出來社會工作的人大部分人也許不會这麽努力,整體公司輸出会減少。

至於貪婪,我想大家都明白,如果沒有它,全世界將會停止運作。貪婪這词太負面,或者稱它為理想,目標,獎勵。我細女對跳舞有興趣,因跳舞令她覺得自己可以好叻。說穿了也是貪婪机制的運作。因為她想得到獎勵(令自己多D自信), 所以不用逼她,她自己就會去跳。出來社會也一樣,我身邊有個朋友他興趣就是設計,他工作也是设計,他熱愛他的工作,所以他在他的公司做得很成功,又得老闆歡心。

總括來說,在我們都想做好事情的大前提下,恐懼机制效率高,而且大部分情況都須要,也要不斷輸入恐懼。相反,貪婪机制效率就不太好,適用情況也較少(我上段舉的例子對大部分人應不是普遍現象),但一但進入貪婪机制,基本上不须要再輸入,因為這個机制係一個正回饋机制,自己可以一直loop。




2023年1月12日星期四

2022年投資表現

2022年過來了,投資成積當然是差勁。因為當中有資金频繁地進進出出,所以我自己都不太懂怎樣計算損失或利潤。

IB 顯示2022年既Time weighted rate of return  係-38.04%, 同年既全球股票市場回報為-18%(用VT 來代表全球股票市場)。我差過全球股票市場回報有幾個原因,第一,我倉位不是全部都是VT這隻ETF, 第二,因為在VT跌到差不多最底時,走了大部分,但在上升時未有補回,皆因市場情緒太負面,我自己也受影響。完全休驗到指數化投資中不要Time the market的難度。第三,操作option將2022整年本來的利潤變成虧損。都係果句,short option係上得山多終遇虎的遊戲,而且容易上瘾,最快戒掉既方法係要輸一筆自己覺得比較多的錢才成功。

其實2022年11月之後,我都少左晚晚去留意個市,多左時間與小朋友相處。諗起初初投資時的初衷係想籍投資去換取更好的生活,但事實係我之前用的投資方法犧牲了我晚上的時間外,也犧牲了我個心中的重要位置,換來的是不確定的回報,今年是虧損,我覺得不值得。

2023年1月9日星期一

2023年投資容易了?

相對於2021年,2022年投資上困難了不少。來緊2023年投資都應該係困難重重。真的嗎?

如果繼續在香港生活,如果重有份工作,只要不貪心,投資應該容易了很多。因為現在只须做定期存款,或是買美國國債,就可以有4-5%年利率。早兩年要有4-5%年利率的回報,要承擔相對高的風險。現在基本上,4-5%一定係回保本。

有些人話,現在可以有4-5%無風險回報,係因為通脹已經大過4-5%。我去统計處睇下香港CPI數據,發現2020年到2021 CPI 大約升左1.5%, 2021年到2022年大约升左2.56%。同4-5%都有点距離wow。太好了,這些人錯了。再者,係咪真的做定期就可以在香港跑赢通脹?

如果感諗又可能太天真了。CPI數據係歷史,做定期或国債的利息是將來一段時間才收到。在決定做定期到真的收到利息中間這時間,通脹可以升高多過4-5%。如果真的這樣,做定期或國債都你会跑輸通脹。

對於我來說,2022年之前,投資假想敵是股票市場整體表現,如果成積高於股票整體市場,就係叻,相反就是差。如果不想做差的人,可以考慮指數化投資。(其實超過大半的人投資係差過整體市場,將比較時間拉長,這現象更加明顯,所以指數化投資係相對比較理性的投資方法)

2022年之後,投資假想敵是通脹,如果成積高於通脹就算叻,相反就是差。如果不想做差的人,是否應該做定期或國債?我覺得又不能確定的,因為決定做定期或國債時與收到利息中間的時段,通脹不能確定。我自己唯有做短期,例如3個月的定期或國債,減少這不確定性。

2023年的投資是否困難了?我覺得係困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