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5日星期三

錯過MSFT , TSLA 大升的機會

回顧2023年前半年,以前既自己一定会諗,自己錯過了好多投資機會,如果大量買左MSFT, TSLA, 現在就哈哈哈... 

其實咁諗係有個大前提,就係:预测到MSFT 等科技股会升不是那麼難,自己其實可以做到,只是自己沒有用心投入時間研究。

現實係沒有人可以100%準確预测。假如半年前可以80%確定MSFT , TSLA被低估,其實重有20%不確定,甚至係只得10%不確定,合理的投資人應該会按自身既風險接受程度,去分配投資份額。何況要80%確定某某股票走勢,除了高手,我自問沒有此能力。

所以半年前我自己根據自己對MSFT ,TSLA 既估值,買入了這兩隻股票。當時MSFT 既市價低於我自己計算既估值10%,所以買入。至於TSLA, 當時市價重係高於我既估計,但因為TSLA跌得很殘,所以也買入。因為自己知道自己既估算都不是太確定,所以買了非常少量。

作為一個合理的投資者,我在MSFT升超過我自己估算15%後賣走了,之後將資金轉入指數ETF, 至於TSLA, 因為買入時的價錢已經高過我既估算不少,所以只係憑感覺賣走。雖然兩隻股票都有賺錢,但買入金額不多,賺的錢也不多。

其實同一時間,我對GOOG也進行估值,我在GOOG低於10%時買入一些,現在價格差不多去到我自己的估值。現在還在持有中。

自己係價值投資既超級新手,有很多事重要學習。我覺得價投既重點係要睇到某資產既將來價值,而唔係歷史價值,所以我計算既估算只能參考。

至於我是否真的錯失了MSFT , TSLA 大升的机会?其實重點不是考慮這問題,而是要考慮MSFT TSLA 是否值得現在用這價錢持有或買入。


2023年6月9日星期五

達克效應與投資

達克效應是什麼呢?

達克效應(Dunning-Kruger effect)是一種認知偏差,指在特定領域能力較差的人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。通俗D講就是知少少扮代表,唔知醜比人小。這現象是因為自己對某個領域的了解不足,而產生過高的自我評價。這種現象在投資領域中也存在,投資者可能會因為自以為懂得很多,而在投資決策上做出錯誤的判斷。

對於許多投資新手來說,他們往往沒有足夠的知識或經驗,卻因為自信心過高(愚蠢的山峰)而想要一夕致富。就是因為沒有掌握足夠的基本知識,反而為了追求高回報而錯失了風險控制,在市場行情下跟風購買,最終承受了巨大的風險。

當這些初學者開始學習和了解投資(或者說輸了大錢後),隨著他們對市場和投資的知識不斷增加,隨之而來的就是自信心的低谷(絕望谷底)。因為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市場的複雜性,從而對自己能否在投資領域中成功的信心產生疑慮。在這階段,有部分投資者会選擇放棄投資,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缺乏投資知識。但其實是剛剛相反,他們的投資知識比第一階段的初学者高。

如果沒有放棄,隨著進一步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,這些投資者的知識和技能也會不斷提高,信心也會逐漸回升。他們可以更加自信地進行投資,也能更好地控制投資風險。

總之,達克效應在投資領域中容易發生。投資新手常常因為自信心過高而忽略了風險控制,從而承受意想不到的損失。然而,了解達克效應,我們在其他領域上也很幫助,使自己處事更合乎中道。


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

日出康城事件

 日出康城呢單拆主力牆我又講幾句。話說日出康城某個單位將部分主力牆拆除加個門上去。這個動作當然極危險啦。當中又涉及好多parties 有業主,有管理公司,有設計公司,有承建商,有其他日出康城的業主。

究竟邊個有責任呢?要答呢個問題之前,首先要講解下,如涉及拆主力牆等這些工程,根據建築物條例第14(1)條, 該工程必須要得到屋宇署批准及同意才可以進行。如果沒有根據14(1)條就展開工程就是違法。咁違左乜野法呢?原來根據建築物條例第40(1AA)條,任何人明知而違反第14(1)條,即屬犯罪。就係違反左呢一條。

呢條條例重點係"任何人"及"明知"這兩個詞語。"任何人"可以或者可能係業主,管理公司,設計公司,承建商等等有涉及的parties, 而"明知"就很難用表面去判斷。

講到"明知",是否以上parties 都可以分辨到涉事的牆是主力牆?首先拆除不是主力牆的牆(如果不是太高,也沒有影響了其他建築物條例),基本上是豁免工程,即是不須要根據14(1)條向屋宇署申請批准及同意。咁以上parties, 

按常理來說,設計公司,承建商最有可能知道是主力牆,而且也知道要向屋宇署申請。管理公司也可能知道。但這些都是推測。

咁業主又是否沒有責任呢?照計一般業主應該沒有分辦主力牆及是否須要向屋宇署申請的能力,但設計公司会否已經向業主講解了這樣的工程须要聘請專業人士,問他們是否需要向屋宇署申請?或是業主為慳錢不再聘請專業人士去攪清楚這事?如果是這樣,業主也難以逃避責任。

咁管理公司呢?是否有人員在工程期間入內巡視?這巡視的工作人員是否也有這樣的知識去判斷主力牆與否?須则,管理公司在這工程中沒有利益的一方,按理也不該有責任,但是他們是有能力停止相关工程,以及他們是大厦公契,及建築物管理條例下的building manager, 他們也可以運用他們的力量阻止這不合法的工程(大前堤是他們有足夠能力去判斷主力牆及是否须向屋宇署申請)。

似乎关鍵位在於"明知"這字眼,只要清楚判斷到各parties是否"明知",責任就能清楚確立。

最後,最無辜的是同一幢大廈的其他業主,如果他們有在買賣樓宇過程中,準買家知道這新聞後不想交易,不論準買家是否须要撻訂,這些業主如果已準備移民,現在成個計畫而且受到影響,他們又会否可以向涉事單位業主,設計公司,承建商,管理公司提出民事訴訟?


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

FOMO

 Fear of missing out, 一詞在投資上大家都知道是什麼。這現象說穿了就是害怕別人得的比自己多,比自己好。這樣,股價很多時因某些利好消息,短時間升很多,之後落回一個比較合理水平。

FOMO不止在投資出現,日常生活也一樣。話說早幾年don don donki 在香港開店,大排長龍,現在基本上不须排隊也可以隨時入去。不是因為店內商品質素差了,款式少了,而是FOMO心態沒有了。

昨晚同舊同學食飯,好耐冇見,大家都有小朋友。講起教育,他們的小朋友都讀国際學校,而我自己的小朋友讀普通学校,自己有點覺得比下去。有FOMO的感覺,當時係想我小朋友都有机会讀国際学校啦,但我們一家的經濟又未必可以afford 兩個小朋友讀到高中,之後到外國升学。不過再諗多D,其實一個人的將來会点發展,都重有好多變數,作為父母盡力提供比較好的環境給小朋友就已經足夠。真的不應被FOMO騎劫。

咁FOMO是否不好要將它清除?我覺得不是。從好處來看,FOMO会讓人保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動力。他們會關注各類型的活動和資訊,透過學習、交流和分享的過程,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。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。

總結來說,要發揮FOMO的好處,必須掌握度的平衡,關注重點和方向。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2023年4月13日星期四

考驗

 考驗呢家野做學生時一定會遇到,測驗,考驗就是一種對於學生吸收知識的評估方法。考驗是否必要?對於學生,可能係必要,因為学生經過考驗後,老師能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明白老師所教的学術。

長大後,結婚了,兩夫妻又是否需要考驗呢?如果夫妻不能順利經過考驗,之後真係返唔到轉頭。

認識一對夫婦,他們一家連同兩位小朋友年幾前,移民去英國,幾個月前得知,這對夫婦離婚了。雖然不知道是否與移民有關,但我谂他們一家去了新環境,唔多唔少都會多了考驗。是他們原本已經关係不好?或是他們不幸遇到在香港不曾遇到的考驗,例如在英國生活初期兩夫婦不用返工但又有經濟压力?真的不知道。如果他們沒有移民到英國,現在他們還是夫婦?或是將來有一天,他們還是会離婚?

為何我會想起這對夫妻這件事?事关上個星期,我自己一家去旅行,在旅行中我們兩夫婦為了一些事爭吵。其實有了小朋友後我們兩夫婦都好少爭吵。這爭吵當然讓大家更了解大家,同時間亦增加了矛盾感,因為說到底都是大家性格不同所致。因為有一大段時間没有爭吵,這爭吵顯得更加強烈,

考驗是否真的有益處?我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