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

孤獨

 同事一個一個離職,原本既飯腳走曬。他們有好路數,當然替他們高興。 公司變得冷清,有点孤單既感覺。原來一直擁有的東西當失去時才發現很有價值。

2022年11月7日星期一

自由

自由是普世價值。我估大部分人都會應為自由是好東西。 財務上自由更加係一般打工仔既夢寐以求既事。

未做到財務自由,對財自一定有些美好既憧憬,認為到了財自的景界,就會快樂。我雖然未到財自,但再仔細諗一諗,WFH 期間,每返一天公司,就有兩天在家"工作",其實在家沒有做公司野,因為本身在公司工作都不多,在家中都係做自己既事情。某程度上有點類似財自既情況,就係有錢用,但不用返工。但事實,自己本來的煩惱依然存在,例如小朋友既前路等問題。不會因為財自而消失,相反地,因為多左時間,思考多了,原本煩惱既事会變得更煩惱。

財自只不過令人多左選擇權(option)去做人生既選擇。但財自是不是真正自由呢?我覺得不是。

論自由,我早幾個月,少做了期權,所以這幾個月少了投資收入,其實可以話輸少了很多。反而自己心裡自由左好多。以前做開SP 不斷赢既時候,就會越來越依靠SP, 不知不覺上癮了。其實係自己變左金錢既奴隸,自己不能夠自由控制自己思想和行為,但呢幾個月,多了自己既思想,可以自己想睇就睇個市,唔想睇就唔睇個市,有時間可以發掘自己興趣同思考。

自由其實好簡單,就係自己對事情可以作決定。在這個定義下,財務自由可以定義為在財務上自己可以做決定,例如不用太多顧慮就可以買到自己須要既必須品,可以過到自由喜歡的生活。不再為赢錢的快感而去投資。在這定義下,我現在也可以說是初级的財務自由了,只不過現在還須要返工。


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

定期加國債

早前股市係咁跌,係咁跌,近幾天好似又整固。一向都相信指數化投資,即係投資整個股市,同時not time the market。不過熊市一來,自己確實對指數化投資有懷疑。所以已經將大部分資金轉為定期及國債。

一至兩年到期的國債現在有4厘了。如果要投資股票,我自己就expect 要有4厘+5厘=9厘既回報才合理,但現在要有9厘既股票應該難揾,而且股價波幅應不少。

以前会做short put 期權,現在也沒有做了,反而做long put, 勝率也提高。

唔知我既決定是否正確?但可以肯定,我自己倉位暴險減少了。這市況也能安心入睡。

金錢理應是幫人的工具,不是主人,如果被金錢控制了,為了金錢不開心,咁就違反了金錢原來的功能。


2022年8月10日星期三

管理邏輯

換燈泡是非常簡單工作。一個人已經可以換。假如現在辦公室裡有10盞燈壞了,揾一個人換,用半天時間已經可以完成了。

如果我話换一個燈泡要10個人才能完成,正常人会覺得我不正常。

哈哈,其實係可以用一個非常合理方法去安排用10個人去换一個燈泡。而且實際上社會也是這樣運作,只不過沒有太多人留意,因為你(我)們可能係既得利益者。

10個人是咁安排的,第1個人換燈泡,學歷最低,第2,3個人扶梯,他們只須確保梯子穩定,他們學歷低。第4,5個人是負責整體工作安全,睇下第1,2,3個人有冇按程序做野,他們讀個下書,但學歷也不高。第6個人睇下第1-5個人有冇偷懶,有冇偷燈泡,他屬於低級管理層了。之後第7,8,9,10個人分別係坐總部的高管,作用是訂立制度使工作順利,但其實係用制度保護自己。大部分人喜歡做的工作。

有人会話第6-10個人是多餘的,咁你可能係第4,5個人。有人会话第4,5個人也是多餘,咁你可能係第1-3個人做野最辛苦,人工最低加受氣。

有一天,第1個人因换燈死了,第4-6個人大為緊張,因為他們多少也負責工作安全。意外發生了代表他們可能在平安無事時冇做好自己既工作,他們的價值就應該確保零意外。第7-10個人,因為制度是他們定的,完美地將第1個人死亡責任推到第1-6既人身上。至於係誰要負責?最大可能反而係第1-3個人,因為他們讀書最少。當事情完結了,第7-10個人再檢視現有制度,使工作更安全,更完善自我保護系統,下一次再出問題時,更確保一定不會"上身"。

講到呢度,10個人既換燈工作安排已經完成。大家都忙於自己既工作範疇,因為大家都非常忙碌(除了第7-10個人),所以少去留意這個10人换燈泡的制度的不公平。又或者自己係既得利益者。在這制度下,大家只会努力工作,希望有日可做第7-10個人。

如果一開始,只係一個人換一個燈泡,而唔係用10人換燈泡制度,唔知社會会唔会好D呢?定係会變成產能過剩,好多人失業?普遍人生活更困苦?我真的不知道。

見工

今日去見工,應該唔会請我。如果真的請我應該係神積。

無可否認,我自己係不夠實力,但同時間,我對於用英文來interview 非常有保留。

interviewers 非常明顯地,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人,英文不是他們母語,即是用英文問一定会詞不達意。

interviewee 即是我本人本身英文也不太好。講出來也一定詞不達意。

當interviewer 同 interviewee 相遇就變得非常災難。

interviewee 不太明白interviewer 想問乜,所以interviewee 要去估。

interviewer 也非常吃力才問到問題。

既然面試目的係請一個對公司有幫助的人,咁為何要用大家不熟悉的語言溝通?工作又不會用英文溝通,這樣只会資源錯配。

香港人之間用英文溝通來決定工作,我覺得邏輯上有問題。